生物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者: 王景明
发布时间:2021-08-24
浏览次数: 78

一、专业介绍

1.专业大类介绍

专业大类名称:生物科学(0710)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是人们观察和揭示各种生命现象、探讨生命本质和发现生命内在规律与机制的科学。生物科学在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及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生物科学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所面临的粮食安全、人口健康、能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的解决,同时在以基因和蛋白质为基础的新型知识经济产业形成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使相关科技产业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柱产业,也必将在21世纪产生越来越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进入新世纪后,生物学开拓出与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等学科交叉的新的生长点,先后形成了诸如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后基因组学等新学科。在注意到由于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渐枯竭,物种消亡速度在加快的同时,我们也逐渐认识到生物科学教育在阻止和改善上述变化中的重要及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科学正日益受到政府、科学家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生物科学的主干学科涉及生物学、医学、农学等众多领域,并且可按研究对象、生物类型、生物结构和生命运动的层次、生物功能的类型和研究的主要手段进一步下设二级学科、三级学科。例如,按照生物类型可分为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等;按生物结构和生命运动的层次可分为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解剖学等;按生物功能的类型可分为生理学、免疫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按研究的手段可分为合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等。此外,还可以产生诸如化学生物学、肿瘤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交叉学科以及基因组学等一系列“组学”。

生物学一直以来就是一门实验性、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并具有涉及面宽、知识更新快等特点。由此,生物科学专业的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比较扎实的数理化基础知识,也要具备敏锐观察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生物科学相关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生物科学理论的创新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参与。各学科与生物学密切交叉及相互渗透,是现代生物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推动生物学飞速发展和再上新台阶的动力。

2.生物科学专业介绍

生物科学(071001)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数理化基础、人文社科素质、国际化视野和科学思维能力,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人才。毕业生既可以在基础教育部门从事生物、科学等课程的教学和管理,也可以在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工作,并具备在更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上发展的潜质。

主干学科: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解剖生理学、教育学等。

核心知识领域:包括生命的化学分子基础、生物体(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及分类系统、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及其重要生命活动、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及代谢调节、生物与环境、中学生物教学等。

核心课程: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普通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解剖生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生物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等。

主要实践环节:包括动植物专业实习、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主要的专业实验:包括植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普通生态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解剖生理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

二、培养目标、毕业要求

1.培养目标

生物科学专业立足江苏省和淮海经济区,面向全国,培养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实验技能,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高尚的师德和奉献精神,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方法,能从事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研究和教育管理的优秀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具备未来教育家潜质的生命科学专业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如下目标预期: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形成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了解教育政策,具有坚定的教师专业信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掌握坚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了解本学科及相关专业各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具备客观分析与生物学相关社会事件的能力;理解和掌握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整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了解跨学科知识,把握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最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3)树立德育为先理念,具有全程育人、立体育人意识;熟悉中学德育原理和方法,能够胜任班主任工作,善于结合日常班级管理,开展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将生物学学科教学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根据学科特点,在学科发展史的教学活动中适时进行道德教育和情感熏陶;结合学校文化建设和教育活动开展育人工作;善于和家长、社区等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具有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了解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路径;熟悉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现状,具有以反思、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研究素养及在基础教育领域开拓创新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心态,了解国外生物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善于和同行展开交流与合作,互助提高。

2.毕业要求

学生培养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分类分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以优化的课程体系为支撑,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凸显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师德规范]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了解教育政策,具有坚定的教师专业信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教育情怀]  

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具有健康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养。

[学科素养]  

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中学生物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运用生物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和较高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了解跨学科知识,了解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社会实践的联系。

[教学能力]  

了解并依据最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系统设计生物学课程教学活动。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价。具备中外文资料查询和检索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生物学课堂教学。

[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具有立体育人意识。熟悉中学德育原理和方法,能够胜任班主任工作。将生物学学科教学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结合生物学特点,在学科发展史的教学活动中适时进行道德教育和情感熏陶。结合学校文化建设和教育活动开展育人工作。善于和家长、社区等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综合育人]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生物学学科育人价值,将育人融入生物学学习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重视生物学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将生物学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积极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了解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路径,能够制订自身发展和专业发展规划。具有较开阔的国际视野,保持开放心态,了解国内外生物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养成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角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

[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善于和校内外的同行开展交流与合作,互助提高。

三、学制、学位及学分要求

学制:标准学制为四年,在校学习年限三至六年。

学位:理学学士。

学分要求: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63学分。

四、课程类型、结构与体系(见附表1)

五、课程开设顺序流程(见附表2)

六、开课计划表(见附表3、附表4)